发布时间:2025-10-15 17:58:23    次浏览
日前,岚县对今年实施的3.3万亩购买式造林工程进行初步验收,对现阶段造林绿化的成果进行了客观、真实的评估,获得了全县上下的一致认可。这种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融合的购买式造林新机制,已经成为岚县在实施生态扶贫中的关键模式,在带动老百姓脱贫致富上彰显出持久的引领价值。岚县作为拥有4.01万贫困人口的国家级贫困县,林业用地占到国土面积的一半以上,是全省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和经济落后区。近年来,该县生态建设步伐加快,造林绿化成效显著,但仍有31万亩宜林荒山亟待治理。如何利用好林地这笔资源,念好“山”字经,做好“林”字文,变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2015年,在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岚县在全省率先开展购买式造林试点工作,率先组建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开创了“由扶贫攻坚造林合作社在贫困人员的荒山荒地上,根据林业部门编制的规划设计先行垫资造林,经检查验收合格后,政府对完成造林所投入的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综合成本以及合理利润进行购买,新造林地林木所有权仍为贫困人员所有”的林业扶贫“岚县模式”,形成了“树随地走”的购买式造林新机制。如何精准实施林业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该县科学编制了生态造林五年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研究出台了2016年购买式造林实施意见和生态扶贫实施方案。在此基础上,会同黑茶林局设计队和涉及乡镇的林业工作人员,对全县宜林荒山荒坡逐乡镇、逐村、逐地块,进行土壤、植被、气候等立地条件的调查,确保了购买式造林的科学性、可操作性。组织乡镇长、技术员赴偏关、大同等地实地学习考察,对扶贫攻坚造林合作社负责人和技术人员、造林工人等进行专业的理论与地头实践培训,并由黑茶林局派出47名技术人员,每个合作社一名,跟班作业,现场指导。在造林过程中,县乡两级领导组开展定期、不定期检查监督,并严格按照《购买式造林技术规定及检查验收办法》组织验收,确保了造林质量和成效。“这种新机制一经实施,就得到了广大贫困群众的大力支持,大家参与造林绿化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同时有效解决了多年来造林协调土地难和后期管护难的问题,扭转了造林被动的局面,一举多得。”岚县界河口镇党委书记尹元生介绍道,该镇会里村积极实施购买式造林试点工程,收效颇丰。目前,岚县共成立了91个造林专业合作社,已实施造林工程的有31个,涉及到贫困户584户,1737人,平均劳务收入5000元左右。其中有造林资质的47个,涵盖了12个乡镇23个村,共有社员2757人,其中贫困人口占到88%。今年上半年,岚县通过购买式造林完成3.3万亩造林任务,使育苗合作社和贫困人员增加收入240万元。这是岚县第一次把改善生态与富民增收有机结合,使改善生态面貌的过程变成老百姓增收致富的过程。俗话说,“三分造林、七分管护”。为确保苗木的后期成活率,全县成立了5户共100余人的专业管护合作社,加上原有的469名管护人员,实现了全县林木管护全覆盖。同时出台了《护林员管理办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选聘实施方案》,加强对生态护林员的管理考核,实现能进能出,动态管理,形成日渐成熟的造林管护体系。据林业部门工作人员介绍,这种造林模式不仅可以让贫困人员通过造林获得育苗、劳务、林地管护、合作社分红等收益,而且由于林木所有权不变,还可获得国家生态补偿、退耕还林、林权流转等其他不同类型的资产性收益,真正地为贫困户寻找到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经。此外,岚县还多角度做大生态经济,打造生态经济新的增长极。全县共新筹建新型林业经济合作组织16个,其中育苗专业合作社10个,干果经济林合作社2个,林下种养殖合作社4个,以东阳涧村的绿洲育苗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一批育苗专业合作社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逐步实现从“林下掘金”到“林下生金”的转变。如今,青山绿、田园秀、生态美、百姓富成为岚县生态建设的真实写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已逐渐根植于广大群众心中。今秋明春该县将继续规划实施“购买式造林3.8万亩、合作造林1万亩、县城可见山体绿化0.1万亩”的造林工程,力争到2019年底,帮助3200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脱贫。随着生态与经济互促共进的路子越走越宽阔,扶贫工作的实效也将更加突出。(梁海珍尹瑞萍)